车间里电吉他弦音此起彼伏,蜂农小心翼翼采收琥珀色的蜂蜜,古窑前窑火升腾映红了匠人的脸庞,田垄间收割机穿梭收割着金黄稻穗,葡萄园里游客采摘串珠般的果实……在吉安县,特色产业的活力在各个角落涌动。每个乡镇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走出了“量身定制”的特色产业路。不照搬、不跟风,吉安县将“资源优势”转化为“发展胜势”,以“各美其美”的姿态,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嘹亮乐章。
近日,记者走进吉安县多个乡镇,探寻它们因何选业、如何兴业,记录下产业带头人与村民们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生动故事。
固江镇:“返乡创业者+产业”,拨动“世界弦音”
******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调音师曾祥彪指尖轻拂琴弦,神情专注地进行出厂前的最后检查。
一把把吉他从内陆小镇销往海外,背后是固江镇独特的“产业基因”。早年间,不少固江村民在外从事吉他制造,涵盖木材加工、调音组装等环节。随着时间推移,思乡之情让不少在外打拼的本地人萌生了“把工厂开回家乡”的想法。
郭新庆成为第一个“吃螃蟹的人”。这名在外闯荡多年的创业者,带着600******有限公司。“以前调的是别人的牌子,现在我们要做‘固江制造’。”他的决定,很快吸引了曾祥彪等技术骨干回乡。
曾祥彪在外地乐器厂做调音师多年,2022年得知郭新庆回乡建厂的消息,毫不犹豫选择回来:“现在骑车5分钟到厂,工资待遇和外面差不多。厂里40多个工人都是本地人,我和徒弟们边教边做,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。”
通过引入返乡创业者资本、整合产业链资源,固江镇的吉他产业快速崛起。“目前园区已吸引5家吉他制造及配套企业入驻,带动一批懂技术、有经验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,逐步形成从材料加工、成品组装到技术研发和跨境销售的全产业链。”固江镇人大主席杜必玉介绍,如今固江吉他年产量突破30万把,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天河镇:“生态+合作”,酿就“甜蜜事业”
天河镇森林覆盖率超90.9%,每年春季野桂花、夏季山乌桕、秋季五倍子轮番绽放,是天然的“蜜源宝库”。但早年农户的散养模式,让这份生态优势成了“沉睡的财富”。
2021年,天河镇决定将中蜂培育成特色致富产业,针对“生态优势突出但养殖分散”的痛点,主动对接养蜂经验丰富的毛远翔父子,协助他们成立惠翔种养专业合作社,并创新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研究院+农户”发展模式。
“以前农户养蜂都是‘散兵游勇’,规模小、技术旧、销路窄,遇到病虫害就减产,好蜜也卖不上好价。”毛远翔一边轻轻取出一板爬满蜜蜂的蜂巢,一边介绍,“现在我们统******集团军’。”
“我养蜂20多年,以前都是自己砍木头做蜂箱,全凭老经验管理,一旦遇到病虫害,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。”合作社成员王银山感慨道,“加入合作社后,技术有人教,蜂蜜不愁卖,价格还稳定。去年光卖蜂蜜就赚了5万多元,日子越过越甜了。”
生态优势配上抱团模式,让天河蜂蜜很快出圈。2024年,天河蜂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,还获得了“井冈山”区域公用品牌授权。“有了品牌背书,我们的蜂蜜直接走向了全国市场。接下来还要开发衍生产品,进一步提升附加值。”毛远翔自豪地说。
目前,合作社已带动全镇120余户农户加入养蜂产业,全镇现有蜜蜂5000多箱,年产蜂蜜40万斤,年经营收入1600万元,带动蜂农年增收1.5万元。
永和镇:“文化+创新”,重燃“千年窑火”
“这些瓷片不是废土,是老祖宗留下的‘文化密码’。”在永和镇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陶研所”),所长罗军平向参观者讲解,“吉州窑创烧于晚唐,极盛于南宋,是中国古代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,曾‘窑火照天,昼夜不息’。可惜元末断烧,绝技失传600多年。”
元末断烧后,吉州窑只留下满是瓷片的古窑址,当地村民守着珍贵的文化遗产,却一度面临“守着金饭碗找饭吃”的困境。
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陶研所团队科研攻关,逐步恢复失传的多项生产工艺,重现木叶纹、剪纸贴花、釉下彩绘及窑变釉等产品,培养出一批制瓷技艺专业人才。2014年,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走进陶研所,造型各异的瓷器琳琅满目。陶艺师王明专注绘制釉下彩,毛笔在他手中灵活游走,很快精美的图案便在瓷盘中央显现,“在陶瓷上作画与在纸张上差异大,料性把握和坯体作画技巧需长时间摸索,一定要摸透陶瓷‘脾气’。”
文化是魂,产业是根。“光有技艺不够,要让文化‘活’在当下,必须走产业路。”罗军平说。2013年11月龙窑复烧点火,吉安县踏上复兴吉州窑陶瓷产业的新征程。如今,当地高标准建成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产业园,吸引65家陶瓷企业和工作坊入驻。
“泥没变,火也没变,可今天烧出的,是乡村振兴的新盼头。”罗军平介绍,目前吉州窑周边陶瓷企业带动上千人就业,年产值近1.3亿元,千年窑火不仅烧出了传统文化的新生,更烧出了村民的好日子。